2012年9月25日

迷信的鴿子(經典文)

史金納(S.F. Skinner)有個著名的實驗,創造了他所謂的「迷信」鴿子。這項實驗涉及定時餵鴿子;在史金納的多項實驗中,會獎勵鴿子的特定行為,藉由這些強化 (enforcement),他的鴿子會玩乒乓球,甚至俯衝投彈。但在「迷信實驗」中,史金納只是單純餵鴿子,而不試圖藉此強化任何特定行為。事實上,他 「按時餵食,不管鴿子有任何行為。」

實驗結果創造了他所謂的「迷信」鴿子。雖然食物定時出現,鴿子仍試圖理解前因後果(當然,牠們不是真的試圖理解因果;鴿子腦很小,腦皮質更小)。但牠們確實改變了行為,而且改變方向似乎頗為理性。

鴿子往往會複製自己在食物出現前的程序。史金納寫道:

有隻鴿子習慣逆時針方向繞著籠子轉,在兩次強化(餵食)之間轉兩到三圈。另一隻鴿子重複用頭去頂籠子上方。第三隻養成一種「猛抬頭」的反應,好像要用牠的頭重複抬起一根隱形桿子。還有兩隻鳥發展出一種搖擺動作,頭向前伸,身子先急速從右轉到左,再以較慢動作轉回來。

這些鴿子有典型的「刺激反應」(stimulus response)。牠們複製導致善果的行為,避免導致惡果的行為。實際結果頗為奇妙,每隻鴿子發展出自己的迷信行為。這些迷信鴿子很瘋狂,因為牠們最後得到的結果並未受到牠們的行為影響,但這些小腦袋動物仍然在實驗的瘋狂世界中尋找模式。史金納教授下了結論:

這項實驗可以說明了有迷信的存在。鴿子表現得好像牠的行為與食物的出現有因果關係,雖然這種關係並不存在。

人 類肯定比鴿子聰明多了?是的,就我們有很大的前額葉皮質區而言,確實比鴿子聰明得多。但除了前額葉皮質區,理性思考在蜥蜴腦並不發達。人類腦部構造和其他 動物腦部同源部分差不多,當中甚至有些可能被我們稱為相當原始的動物。在人類決策過程中,蜥蜴腦是個活躍的參與者,儘管通常很沈默。

史金納(S.F. Skinner)以操作條件反射和強化等心理學成果聞名於世。

作為徹底的行為主義者,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是經強化形成的操作條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迷信是因為他們相信或推測迷信行為和某些強化的結果之間存在聯繫,雖然實際上兩者並不相關。人們相信這種聯繫是因為該行為曾經被偶然地強化了一次、兩次或者幾次。史金納稱之為非關聯性強化。這種強化與特定行為並不一一對應,但人們卻相信這種因果關係確實存在。

為了證明自己的推論,史金納進行了嚴謹而細緻的研究。研究採用的被試是8只鴿子。他首先連續幾天喂這些鴿子少於它們正常進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測試時它們處於 饑餓狀態,由此增強尋找食物的動機,同時增加強化的效果。然後,他把鴿子放進一隻箱子(心理學史上著名的史金納箱)。箱子裏有食物分發器,而且食物分發器 被設定為每隔15秒便自動放出食物,也就是說,不管鴿子做了什麼,每隔15秒它都將獲得一份食物,或曰獎賞,即強化。

之後,他讓每只鴿子每天都在實驗箱裏待幾分鐘,對其行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會由兩個獨立的觀測者(避免人為主觀誤差)來觀測記錄鴿子的行為表現,尤其是兩次食物放出期間的行為表現。

最後,史金納歸納分析了這些記錄。他發現,鴿子們在食物發出之前的時間裏,出現了一些古怪的行為,並由於食物的出現而被固著下來。有的鴿子在箱子中逆時針轉 圈,有的鴿子反復地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還有的鴿子的頭和身體呈現出一種鐘擺似的動作,它們頭部前伸,並且從右到左大幅度地搖擺。鴿子們表現得這 些行為好象會產生食物一樣。也就是說,它們變的迷信了,迷信這些動作會給它們帶來食物。

隨後,史金納選了那只搖頭的鴿子繼續實驗。他把兩次投放食物的時間間隔慢慢拉長到1分鐘。這時,他發現,鴿子表現得更加精力充沛。在兩次強化間的1分鐘內,這只鴿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種舞蹈,他稱之為“鴿子食物舞”,那是一種典型的迷信行為。
最後,實驗要消除鴿子的這種迷信行為。這意味著在測試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強化不能再出現。這樣,迷信行為就會逐漸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讓人驚奇的是,這只“跳舞”的鴿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這種反應次數竟超過了1萬次。

史 金納由此認為,這一實驗證明了一種迷信。鴿子行為的依據是行為和食物間的因果聯繫,雖然這種聯繫實際上並不存在。在解釋這個結果時,斯金納還舉了打保齡球 的例子,因為他發現有些打保齡球的人扔出球後,球在球道上滾動時他還在轉動胳膊,似乎這可以控制球,但是,這些動作並不真能對沿著球道滾動的球起作用。
不 過,史金納補充說,打保齡球的人轉動手臂與球的運動方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也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是,當球離開擲球者的手之後,擲球者的行為雖然對球沒有 影響,但球的運動卻對擲球者有反作用。換句話說,有時候球可能碰巧沿著擲球者身體移動的方向運動,球的運動及其全中或補中的結果偶然強化了擲球者的轉臂行 為,使擲球者相信他的轉臂是有用的,從而使這種迷信得以保持。

史金納這個研究成果沒有引起多大的爭議,並慢慢成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個經典研究。或許有人會認為,用鴿子來做被試是欠妥當的,那麼,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列維斯基設計的一個實驗就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他們用人來做被試的一個實驗同樣證明了人類是多麼的容易形成迷信行為。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又稱工具性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原理創始者為史金納(B. F. Skinner),最著名的實驗依據為史金納箱的大白鼠壓桿實驗。

其實驗原理為將老鼠關進箱內,箱內設置一個桿子,老鼠肚子餓在內探索掙扎,誤觸了桿子食物掉出來,接下來老鼠肚子餓時就會四處探索,在之中又誤觸了桿子,經 過多次的探尋,老鼠漸漸知道當他觸碰桿子,就會有食物掉落,只要牠肚子餓就會去壓桿,老鼠因為食物的增強,進而不需要到處探索,就知道去壓桿取得食物,老 鼠在實驗中學會了壓桿這動作。由於老鼠按槓桿的反應中,按壓槓桿變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故稱之為〝工具制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